意见反馈
首页
视频专区
案例库简介
公告动态
下载专区
关于学会
高级
检索
个人中心
退出登录
登录
|
注册
最新刊期
2022
年
第
7
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经验撷菁
刘沈林运用温通督脉法辨治脊椎“一点痛”经验
尹中华,刘沈林,吴坚
DOI: 10.13192/j.issn.1000-1719.2022.07.007
摘要:癌性神经痛(NCP)是由癌症本身或癌症治疗(化疗、放疗和手术等)对神经系统的直接或间接损伤引起的疼痛。作为晚期肿瘤患者的常见症状之一,因其潜在机制复杂,尚未明确,症状突出,临床疗效不显,治疗难以突破瓶颈,故日益成为研究焦点。NCP隶属于中医“血痹病”范畴,刘师认为该病乃癌毒内陷,阻滞经络,阳气失运,气血失和所致,治则以“通”为要,以“和”为贵,巧用药组以使阴平阳秘,气血和合,颇有良效。故通过探讨全国名中医刘沈林教授“温通督脉法”的治疗经验,以及对临证医案的收集归纳与总结,以临床典型医案“一点痛”为例,分析刘师辨证论治之精妙,遣方用药之精巧,化裁选方之精细。以期进一步发掘癌性疼痛的中医特色治疗思路,为临床癌性神经痛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新思路、新视角、新方向。
关键词:癌性神经痛;温通督脉法;名中医经验
10
|
2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2150205 false
发布时间:2022-11-18
李应存泻肝调气血法治疗瘿病
田云梦,李应存,梁永瑞,席文婷,董海玉,顾晓霞
DOI: 10.13729/j.issn.1671-7813.Z20211444
摘要:瘿病多由情志不遂引起,为临床常见病之一,中医多从肝入手。李应存教授认为,瘿病与肝脾关系密切,其发病以肝失疏泄为本,兼有气滞、痰凝、血瘀为标,治疗上以理气化痰、消瘿散结为基本原则,常以敦煌大泻肝汤为主方,自拟泻肝调气血法辨证加减治疗,疗效显著。
关键词:瘿病;泻肝调气血法;李应存
4
|
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38386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1
吴生元治疗肌痹经验撷要
杨显娜,凌丽,唐海倩,肖勇洪,刘念,彭江云
DOI: 10.13192/j.issn.1000-1719.2022.07.010
摘要:目的总结吴生元教授治疗肌痹的经验与心得。方法通过对吴生元教授临床诊治肌痹病案的整理总结,分析其在肌痹治疗上临床遣方用药的特点及常见证型。结果吴生元教授认为肌痹的基本病机是正虚不能御邪,风寒湿热之邪侵袭肌腠,留滞于肌肉关节,脉络闭阻,气血运行不畅,遂出现皮肤红斑,局部肌肉关节疼痛。病程初期以祛邪为主,扶正为辅,多调补肺脾;病程后期以扶正为主,祛邪为标,重视补益肝肾。脏腑辨证以脾为主,病因辨证以湿为主。治疗肌痹注重邪气偏盛转化辨治,审证查因,祛邪为先;强调顾护先后天,调护脾胃贯穿治疗始终。根据临床经验分为风热伤肺证、寒湿痹阻证、湿毒化热证、气虚血瘀证、气血亏虚证、上热下寒证、脾肾阳虚证论治。结论吴生元教授在肌痹治疗上临床疗效颇验,值得学习。
关键词:肌痹;辨治经验;吴生元
5
|
2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2177856 false
发布时间:2022-11-18
韩捷从浊毒论治溃疡性结肠炎及肠外表现经验
郑雪冰,代春燕,孔欣,韩捷
DOI: 10.13192/j.issn.1000-1719.2022.07.013
摘要:介绍韩捷教授从浊毒论治溃疡性结肠炎及肠外表现的经验。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受饮食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病情难以控制、容易复发,并伴有多种肠外表现。韩捷教授长期从事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与研究,将其分为大肠湿热、脾虚湿热、脾肾亏虚3种证型,并与浊毒理论相结合,提出湿热内蕴化生浊毒、脾虚湿热兼有浊毒、脾肾亏虚浊毒胶结的观点。韩捷教授认为,浊毒既能从外而入,又可由内而生,致病十分广泛,溃疡性结肠炎伴有的口腔溃疡,结节性红斑,外周关节炎等肠外表现均可从浊毒论治,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基础上,分别加用清热滋阴化浊、凉血化瘀解毒、化浊通络止痛的药物来治疗其肠外表现。临床上采用中药口服、七炭方灌肠、健脾栓纳肛、中医外治4种手段,把祛湿化浊解毒贯穿其中,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思路,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疗效。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浊毒;肠外表现;临床经验
4
|
2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38394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1
“随肺之性”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验案1则
解衍龙
DOI: 10.16808/j.cnki.issn1003-7705.2022.07.020
关键词:膀胱过度活动症;癃闭;中医药疗法;茯苓杏仁甘草汤;验案
4
|
2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38386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1
中药治疗甲扁平苔藓验案1则
赵凯乐,张池金,周菲,孙建桥
DOI: 10.16808/j.cnki.issn1003-7705.2022.07.021
关键词:甲扁平苔藓;中药内治;凉血活血;行气除湿;验案
8
|
4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2177839 false
发布时间:2022-11-18
曾普华基于“癌毒-态靶”理论探讨食管癌的临证思维模式
宋双双,曾普华,郜文辉
DOI: 10.11954/ytctyy.202207023
摘要:中医药防治食管癌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优势,已成为食管癌预防、诊疗和康复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态靶医学”和“癌毒致虚”理论,可将食管癌的病态概括为“癌毒致虚”之总态及“癌毒内生、癌毒内损、癌毒致虚”三个分态,开展“癌毒-态靶”临证模式探讨。
关键词:食管癌;癌毒致虚;态靶辨证
3
|
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06962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15
刘真教授运用膏方辨治冠心病支架术后心绞痛经验拾零
付达,郝晓丹,马晔清
DOI: 10.11954/ytctyy.202207028
摘要:膏方又称煎膏、膏滋,广泛用于慢性病的调护及养生保健。刘真教授擅用膏方调治慢性疾病,在遵循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上,将“顾护中焦脾胃、调节气机升降”贯穿疾病治疗过程始终。近年来冠心病患者接受支架植入治疗的数量逐年增高,部分患者术后仍有心绞痛发作,该病病程长、易反复,病机虚实夹杂,适合应用中药膏方调治。对刘真教授临证应用膏方治疗该病的经验进行初步总结,供临床参考、借鉴。
关键词:膏方;冠心病支架术后心绞痛;健运脾胃;调畅气机;临证经验
7
|
2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2177857 false
发布时间:2022-11-18
胡陟从湿毒论治声带白斑经验拾萃
李乐,马华安,胡陟
DOI: 10.16295/j.cnki.0257-358x.2022.07.014
摘要:声带白斑是耳鼻喉科常见疾患,胡陟教授临证四十余载,对喉系疾病治疗具有丰富经验。基于喉之特殊“机关”构造等因素,胡陟教授认为湿毒与声带白斑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是声带白斑发病的重要病理因素,后者的发展经历了“湿生→痰瘀→气耗→癥瘕”的变化规律,故升清降浊、祛湿通痹是化解搏结咽喉湿毒的重要治则。
关键词:声带白斑;湿毒;痰瘀;气耗;癥瘕;升清降浊;祛湿通痹;胡陟
5
|
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2150204 false
发布时间:2022-11-18
余江毅辨治肥胖经验
黄剑,余江毅
DOI: 10.16367/j.issn.1003-5028.2022.07.0220
摘要:余江毅教授认为,肥胖的发生与过食肥甘、先天禀赋、情志异常、地域等多种因素有关,胃火亢盛、肝气郁结、脾虚生痰为主要病机,且虚实夹杂贯穿始终。余教授临证时,将辨病位、辨病理因素、辨体质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主张从中焦论治,以清胃泻热、疏肝解郁、行气健脾、化痰利湿清热、祛瘀泻浊为基本治法。余教授认为,肥胖日久,患者脾肾两虚,浊邪为患,容易导致临床诸多变证,方用温肾方加减,以补虚削实,益火补土。此外,余教授还注重三因制宜,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
关键词:肥胖;中焦失调;温肾方;三因制宜;余江毅
3
|
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38393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1
曹式丽治疗狼疮性肾炎经验
李仕仪,林燕
DOI: 10.16367/j.issn.1003-5028.2022.07.0221
摘要:曹式丽教授认为,肾虚是狼疮性肾炎的发病基础,风邪可诱发或加重蛋白尿,热毒是发病的重要诱因,湿热、瘀血是主要病理因素,贯穿疾病始终。狼疮性肾炎可分为活动期及缓解期,活动期多见风邪为患、热毒炽盛;缓解期以脾肾亏虚表现为主。曹教授治疗缓解期狼疮性肾炎,扶正与祛邪并重,既重补脾益肾以治本,又重祛风、清热、利湿、活血以治标。曹教授认为,狼疮性肾炎治疗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持络脉通畅,善用虫蚁或藤类药以搜风剔邪,常用药有蝉蜕、白僵蚕、全蝎、地龙、青风藤、鸡血藤、络石藤等;根据病程长短、瘀血轻重选择不同的活血祛瘀药;祛湿不专用淡渗一法,而是三焦分利以祛湿邪,在上芳香化湿,在中燥湿运脾,在下淡渗利湿。LN缓解期,病情相对稳定,曹教授通过健脾益肾以治疗本病,补益脾肾通补兼施,使补而不滞,常用生黄芪、党参、白芍、白术、当归、槲寄生、杜仲等。
关键词:狼疮性肾炎;肾虚;湿热;瘀血;曹式丽
4
|
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38393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1
国医大师夏桂成教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经验撷萃
张娅,胡荣魁
DOI: 10.3969/j.issn.1003-8914.2022.07.015
摘要:夏桂成教授创立“心(脑)-肾-子宫轴”理论,结合自身多年临床经验审因施治,认为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病理本质为心(脑)-肾-子宫轴失衡,病机关键是心肾失济-肾虚痰瘀、肾虚为本,心肾失济为病机枢纽,痰浊、瘀血为标,本虚标实相兼为病。夏桂成教授指出此病证的主要证型为心肾失济-肾虚痰瘀证,且证型多为主证型下的兼夹证型,也就是临床持续在主证型为心肾失济-肾虚痰瘀的证型下,有偏阴虚型、偏阳虚型、偏心肝郁火型、偏肝经湿热、偏痰湿蕴阻型之不同。治疗上提出交通心肾、燮理阴阳是治疗关键,运用补肾调周法,结合动静升降观,着重于经后期论治,同时分证论治,重建月经周期,并注重心理疏导与生活规律,临床上获效颇丰。此文基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及心得体会等几个方面对夏桂成教授治疗PCOS的临证经验进行阐释。
关键词:崩漏;心肾失济;肾虚痰瘀;临证经验;夏桂成
4
|
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06961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15
医案医话
丁元庆辨治老年疑难杂症验案两则
胡春雨,赵允南,王海丽,路宇,丁元庆
DOI: 10.16295/j.cnki.0257-358x.2022.07.017
摘要:总结丁元庆教授辨治老年人骨折术后顽固性便秘及老年瘙痒症验案两则。案一患者86岁,左臂肱骨骨折,行左肱骨干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后1周,出现大便秘结,虽行脐疗、中药口服及开塞露等治疗,便秘仍不能缓解,丁元庆教授大剂量应用人参、当归、黄芪等药,以补益药行通泻之效,并配伍通腑逐瘀润肠药,一剂效显。案二77岁患者老年瘙痒症反复发作6年,又值暑天瘙痒加重,同时伴有夜寐难安、头昏沉等症,丁元庆教授明晰其肝肾精血亏耗的发病基础,紧扣临床表现提炼出厥阴营血不足、肝木亢盛的核心发病机制,拟定清厥阴风火、养厥阴营血治法,用白头翁汤加味辨治,疗效满意。
关键词:丁元庆;便秘;老年瘙痒症;补益药;通泻;清厥阴风火;养厥阴营血;白头翁汤
7
|
3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2150212 false
发布时间:2022-11-18
名医精粹
国医大师禤国维应用牡蛎及其药对治疗皮肤病经验
肖君琳,陈逴凡,熊述清,裴悦,梁家芬,禤国维,李红毅
DOI: 10.11656/j.issn.1672-1519.2022.07.01
摘要:牡蛎为临床常用药,具有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软坚散结、质酸止痛等功效。国医大师禤国维认为牡蛎富含多种矿物质,可以治疗各种过敏性皮肤病,并具有“止惊恚怒气”的功效,可改善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并可用于色素脱失性皮肤病的治疗。禤教授在临床上灵活应用牡蛎及其药对治疗荨麻疹、白癜风、斑秃等多种皮肤病,常获良效。文章总结禤教授应用牡蛎及其药对治疗多种皮肤病的经验,为各位同道拓宽了中药治疗疾病的思路。
关键词:牡蛎;药对;皮肤病;国医大师;临床经验;禤国维
6
|
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38394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1
疑难病例
仝小林院士治疗甲巯咪唑过敏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验案1例
鲍婷婷,张伟,于晓彤
DOI: 10.13463/j.cnki.jlzyy.2022.07.020
摘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当属于中医“瘿病”范畴,仝小林院士认为甲状腺疾病以情志失常为主要病因,并呈现“郁-瘀-虚”的发展过程,治疗上采用“态靶因果”辨治方略,首先要清肝火,敛肝气,解肝毒以改善机体所处的内环境,即“调态”;在调态的基础上,注重“打靶”,改善甲亢主要症状,降低抗体水平;审因论治,强调从肝论治,一为调态以截断扭转,二为去除病因以釜底抽薪;重视“果态”,先安未受邪之地。通过对仝小林院士治疗的1例甲巯咪唑过敏的甲亢患者的医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其临床用方、用量经验。
关键词: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瘿病;态靶因果;仝小林
12
|
12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2150214 false
发布时间:2022-11-18
临证验案
孙玉信从心、脾、肾论治血汗病经验
殷志禹,杨可斌,孙玉信
DOI: 10.19945/j.cnki.issn.1006-3250.2022.07.006
摘要:本文探讨历代医家对血汗病症状及病因病机的经典论述,总结孙玉信教授对中医治疗血汗病的理论认识,认为其基本病机为津血不固、心液外泄,病性多属热证且热有虚实之分;在治疗上围绕心藏论治,或清心降火,不使心火过亢而迫津外泄、迫血妄行,或温阳益气不使心阳虚惫而致津血不守;在此基础上兼从脾肾辨治,或兼治脾,以温阳健脾、益气摄血之法;或兼治肾,以滋肾降火、养阴清热之法,总以调节因心藏本身或他藏导致的心之气血阴阳的异常,并附以两例不同证型的血汗症医案,分析其从心、脾、肾治疗本病的辨证思路与方药用意。通过总结其从心、脾、肾论治血汗病的辨治特点以及相关病案分析,初探其辨治疑难杂病的思维方法,以冀为临床治疗此类病症提供一定的诊疗思路。
关键词:血汗;从心、脾、肾论治;孙玉信
11
|
9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2177851 false
发布时间:2022-11-18
【临证验案】
张珍玉论治痞满学术思想探析
尹晓琳,魏凤琴
DOI: 10.19945/j.cnki.issn.1006-3250.2022.07.013
摘要:张珍玉论治痞满以固护正气为本,以脾胃各当其位,复中气升降为用。其中脾之用不当位者予运气之法,脾之体不当位者予调养心脾之法,胃之用不当位者予理气之法,胃之体不当位者予清热和胃之法,脾胃之用不当位者予匀气之法,脾胃之体不当位者予调气之法。总以脾不当位、左旋失职,当治脾为主;胃不当位、右转失司,治当和胃为要;脾胃俱失其位,当脾胃同治为主要治则,同时注重调木疏土,从肝论治痞满。
关键词:痞满;学术思想;张珍玉
4
|
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38386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1
证治探讨
温通止癌痛代表方丁香止痛膏的应用探析
王曼,宋志学,任卫国,王静,刘传波
DOI: 10.3969/j.issn.1004-745X.2022.07.018
摘要:癌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认为疼痛源于“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不同研究者对癌痛患者进行辨证论治,或温阳祛寒,或活血化瘀,或祛痰化浊,或理气行气,或温阳益气,或滋阴养血,均获良效。著名肿瘤专家王沛教授提出了癌性疼痛的外用治疗三大法则,即温通、行气、活血化瘀,在选药上注重以温通为主。胡凯文教授在其“温通”指导原则下总结出丁香止痛膏,全方共奏温通解毒通络、行气活血止痛之功,临床运用多年,对于癌痛,尤其是肿瘤中晚期阳虚患者,疗效颇佳。
关键词:癌痛;温通;丁香止痛膏;中药贴敷
5
|
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7981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15
探析《黄帝内经》“刺有浅深”理论对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指导作用
喻建兵,张毅,郭亮,郭剑华
DOI: 10.3969/j.issn.1004-745X.2022.07.019
摘要:“刺有浅深”一词见于《黄帝内经》,本文将以此理论为切入点,收集整理其相关的文献资料,从腰部解剖、经络循行,发病时患者的体质、年龄、疾病性质以及季节时令等方面来探讨该理论对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指导作用,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黄帝内经》;“刺有浅深”理论;针刺
6
|
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38386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1
薪火传承
奚肇庆教授基于“正虚痰瘀”理论治疗缺血缺氧性脑病经验
陈瑞娟,芮庆林
DOI: 10.3969/j.issn.1004-745X.2022.07.043
摘要:奚肇庆教授认为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病机是正虚痰瘀,主张扶正祛邪、治标顾本为基本治则,治疗以益气和血、化瘀开窍为法。临床用药多以益神启窍方为主方,辅以健脾补肾,熄风泄浊等,辨证灵活,用药精当,临床常获佳效。本文从临证思路和用药特色介绍奚肇庆教授治疗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经验,并附验案一则予以佐证。
关键词:缺血缺氧性脑病;正虚痰瘀;益神启窍方;名医经验;奚肇庆
6
|
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06963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15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上一期
下一期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