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反馈
首页
视频专区
案例库简介
公告动态
下载专区
关于学会
高级
检索
个人中心
退出登录
登录
|
注册
最新刊期
2020
年
第
5
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岐黄新语
基于“相火气机学说”论治肝病源流溯洄
杨震
DOI: 10.13424/j.cnki.jsctcm.2020.05.003
摘要:秉承朱丹溪相火学说,遵循黄元御气机理论,融汇王新午、麻瑞亭学术经验,结合临床实践,首倡相火气机学说,旨在研究人体生命之火及其运动变化,是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探讨的一种全新认识模式。基于“相火气机学说”论治肝病,提出“六型相火”病机理论,即郁热相火、血热相火、湿热相火、瘀热相火、阴虚相火、相火虚衰;并归纳总结出“治肝十法”,提倡临床上多用“和法”,仿黄元御治病之法,选用仲景“四逆散”畅达气机,调理肝脾,以达到“调整阴阳,以平为期”。
关键词:朱丹溪;黄元御;相火气机学说;肝病;六型相火
19
|
8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977049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15
专家诊疗经验
王炜主任医师从三焦辨治反复发作型睑腺炎验案举隅
孙凌云,王炜
DOI: 10.16841/j.issn1003-8450.2020.05.04
摘要:王炜主任医师立足整体观念,以三焦为纲,对部分反复发作型睑腺炎患者进行辨证施治,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撷取王炜主任医师在临床诊疗中从三焦辨治反复发作型睑腺炎的3例典型病案,分别从上焦、中焦、下焦具体分析其辨治及用药思路。
关键词:睑腺炎;反复发作型;三焦辨治;验案;王炜
13
|
4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977049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15
临证经验
武权生教授运用气血理论防治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临床经验
车荷娴,孙艳艳,崔楠,王玉梅,张作良,张小花,武权生
DOI: 10.19664/j.cnki.1002-2392.200085
摘要:复发性流产病因复杂,半数以上患者病因不明。通过总结导师武权生教授多年临床经验和自己的临床实践,结合现今本病发病原因、发病人群心理特点、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社会环境变化,认为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与气血失和有很大关系,在治疗该病时始终贯穿气血理论。未孕前调气和血调经,孕后益气养血安胎,同时注重夫妻双方形神共调,临床治疗本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气血理论;复发性流产;滑胎
9
|
2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217643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15
经验撷菁
唐旭东辨证应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功能性腹泻脾胃虚弱证的临床经验
马金鑫,唐旭东,王凤云,石啸双,李夏,曾恩锦
DOI: 10.13192/j.issn.1000-1719.2020.05.011
摘要:功能性腹泻(Functional diarrhea,FD)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现代医学尚无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医辨证治疗有一定的优势。参苓白术散为经典中医健脾方剂,具有健脾益气,渗湿止泻的作用。唐旭东教授认为,FD以脾虚为病机根本,脾虚湿盛为病机关键,治疗时应明确病机演变规律,治病求本,以“通”为用,健脾益气,故临床辨证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FD,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唐旭东;功能性腹泻脾胃虚弱证;参苓白术散
11
|
3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217950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15
刘万里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经验
苏坤涵,刘万里
DOI: 10.13192/j.issn.1000-1719.2020.05.013
摘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为《伤寒论》少阳病篇录方,刘万里教授诊疗反流性食管炎常用此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伴抑郁、焦躁、失眠等精神心理病症时往往病情复杂棘手,刘师认为此系肝、胆、心、脾失责,气郁痰蒙、血热扰神所致。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气治血,除能解郁安神外,亦有斡旋中州之妙,刘师承仲景之旨但不泥伤寒之典,灵活化裁此方而用,临床疗效颇为显著。
关键词: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伤寒论;反流性食管炎;刘万里;经验
6
|
3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38097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15
基于吴荣祖“升举三阴法”的临床辨治探赜
姜莉云,吴文笛,许云姣,时岱,杨翼豪,吴荣祖
DOI: 10.13192/j.issn.1000-1719.2020.05.014
摘要:云南吴氏扶阳流派学术重要继承人吴荣祖教授在广用仲景四逆汤的基础上,以吴萸四逆汤合苓桂术甘汤为主方,创新性的提出升举足厥阴肝、足太阴脾、足少阴肾之阳气的“升举三阴法”,辨治临床三阴寒化证诸多病种,获效良多。文章首先系统阐述了“升举三阴法”,吴荣祖教授认为人体气机圆运动运行的关键有三,一是动力源泉在命门火,即足少阴肾;二是运转中轴在中宫脾阳,即足太阴脾;三是轮轴运转标志在肝木,即足厥阴肝。肾、脾、肝共同构成了人体三阴构架,在此构架中,只要三阴的阳气得到升发,则整个人体气机的圆运动就可以运行不息,阴平阳密,精神乃治;反之则百病由生。其次通过六则验案具体诠释吴老运用“升举三阴法”的临床效果,理、法、方、药自成一体,以飨同道。
关键词:升举三阴法;名医经验;吴荣祖;验案
7
|
2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214668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15
余承惠治疗狼疮性肾炎经验
白牧鑫,江燕,孙伟
DOI: 10.13192/j.issn.1000-1719.2020.05.015
摘要:余承惠主任认为狼疮性肾炎的病机应以肾虚为本,湿热、瘀毒等邪毒乘虚侵犯肾脏,导致发病。其中肾虚和热毒互为因果,内外相合,是狼疮性肾炎发生的两个主要环节。治疗时应权衡患者的虚实状态,补虚扶正与祛邪清毒相结合,采取辨证用药与辨证用药相结合的方法来复合组方,在辨证论治的同时,强调辨证用药。
关键词:狼疮性肾炎;病因病机;辨证治疗;辨证与辨证;余承惠
7
|
4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217949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15
谢春娥运用香苏散加减从郁论治胃食管反流病经验
李峰,薛晓轩,谢春娥
DOI: 10.13192/j.issn.1000-1719.2020.05.016
摘要:现代社会节奏日益加快,脾胃病患病率逐年增加。谢春娥教授在传承董建华教授“通降论”基础上,结合自身30多年临床经验,创立了从郁论治胃食管反流病的特色诊疗思路,临床疗效甚佳。文章从疾病的病名、病因病机等分析入手,推导出谢春娥教授治疗本病特色诊疗原则,以“解郁”和“降逆”为主,方用香苏散加减。并例举典型医案进行具体用药分析,以期能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谢春娥;从郁论治;香苏散;临床经验
5
|
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7732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15
胡国华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经验
杨艺娇,杨玲,倪晓容,胡国华
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慢性病、疑难病,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病因尚无定论,临床治疗相当棘手,主要常见症状是痛经,引起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中医属“痛经、癥瘕、不孕”范畴。胡国华教授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病因主要是气滞血瘀,冲任失调。治疗上常根据月经周期、不同体质、病程,分期论治、辨证施治、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为思路。用药精而不杂,丝丝入扣,在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胡国华;子宫内膜异位症;经验
6
|
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7731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15
夏枯草、黄药子、五味子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经验——仝小林三味小方撷萃
张莉莉,韦宇,方心怡,赵林华
DOI: 10.13463/j.cnki.jlzyy.2020.05.003
摘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临床常见病,中医药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甲状腺功能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仝小林院士认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核心病机是肝火旺盛,痰核凝练。治则为苦寒清热收敛。治法以清肝解毒散结,敛肝、保肝为主,佐以散结消肿。夏枯草、黄药子、五味子组成的三味小方是治疗该病态靶同调的药物,一是清肝火;二是散结消肿;三是敛肝、保肝。该小方临床常用剂量分别为夏枯草30~120 g,黄药子9~15 g,五味子9~30 g。
关键词: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夏枯草;黄药子;五味子;仝小林
8
|
6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217952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15
桂枝、茯苓、桃仁治疗寒湿瘀经验——仝小林三味小方撷萃
王涵,顾成娟
DOI: 10.13463/j.cnki.jlzyy.2020.05.005
摘要: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过食寒凉冷饮成为了现代人生活的常态,寒湿直中中焦,脾胃则首当其冲,先受其害。寒湿中阻,脾胃气机运行不畅,日久气耗阴伤而成瘀。仝小林院士提出,临床治疗此类疾病,既要追根溯源,抓住寒湿之始动因素,又要活血化瘀,从瘀论治。针对该病机,桂枝、茯苓、桃仁三味小方为治疗寒湿瘀的基础方,方中桂枝能化气而消其本寒,茯苓渗脾湿,桃仁以之破恶血,消积癖,诸药合用,“调其寒温,扶其正气”,共奏散寒除湿、活血消癥之效。临床常用剂量为桂枝9~15 g,茯苓9~30 g,桃仁9~15 g,均较安全,未见不良反应报告。
关键词:寒湿瘀;桂枝;茯苓;桃仁;仝小林
6
|
6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217949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15
王克穷治疗上腔静脉综合征
赵一帆,王文敏,杨柳依,王克穷
DOI: 10.13463/j.cnki.cczyy.2020.05.013
摘要:上腔静脉综合征多由恶性肿瘤引起,以头面部、颈部和上肢水肿以及前胸壁瘀血和静脉曲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王克穷主任医师认为,上腔静脉综合征因癌毒伤肺,致肺失宣肃,痰浊水饮癌毒搏结脉管所发,并使用越婢加半夏汤治疗取得良效,同时在祛风利水的同时使用健脾益胃,温阳补肾等方法标本兼治,强调中病即止,注重病后调护。
关键词:上腔静脉综合征;越婢加半夏汤;中医药疗法
6
|
2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217949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15
李延治疗石淋
赵大鹏,初贺明,唐宇,魏巍,李延
DOI: 10.13463/j.cnki.cczyy.2020.05.015
摘要:李延教授认为,石淋病因病机主要因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耗伤肾阳,外阴不洁/湿热秽浊之邪从下而入,或久食肥甘,或有他脏外感之热邪传入膀胱,导致湿热结于膀胱,煎灼尿液,久之尿中渣滓成石,总为湿热作祟,与肺、脾、肾三焦相关,临床总结出治石四要四诀。
关键词:石淋;排石汤;湿热;李延
5
|
2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217950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15
医案医话
温阳益气法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王鑫,王静
DOI: 10.13913/j.cnki.41-1110/r.2020.05.030
摘要:恶性肿瘤的治疗现多以手术、放化疗、靶向、免疫为主的综合治疗为原则,其中包括中医药疗法。中医认为恶性肿瘤的发生多与阳虚寒凝有关,温阳益气应贯穿治疗始终。笔者认为在西医治疗消灭肿瘤的同时,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不仅可以解决癌痛、阿片类药物相关性便秘等问题,还可以达到减毒增效的效果。
关键词:恶性肿瘤;中医药;温阳益气;医案医话
37
|
9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977049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15
名老中医经验
彭建中教授运用蝉蜕、僵蚕药对治疗小儿感染性发热经验拾萃
孙晓光,蔡俊豹,桑小普,蔡燕杰,马重阳,翟昌明
DOI: 10.3969/j.issn.2095-6606.2020.05.014
摘要:感染性发热是小儿临床常见病,尽早退热是治疗小儿感染性发热的重要目标之一。彭建中教授师承我国著名温病学家赵绍琴教授,临床运用温病学理论治疗小儿感染性发热,擅用蝉蜕、僵蚕药对为主药,辨在气在血合方加减,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旨在梳理蝉蜕、僵蚕药对治疗发热的理论基础和历史沿革,以及彭建中教授的临床运用经验和有效病案,为临床上辨治小儿感染性发热中医疗法拓展思路。
关键词:蝉蜕;僵蚕;感染性发热;小儿
5
|
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7734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15
当代名医
张志礼治疗白癜风经验
郭昕炜,李萍,陶毅,孙丽蕴,张芃,王萍
DOI: 10.13288/j.11-2166/r.2020.05.007
摘要:总结张志礼教授治疗白癜风的临证经验。将白癜风分为肝肾阴虚型,心肾不交、心脾两虚型,肝郁气滞、气血失和型进行辨证论治。在治疗用药方面,最常使用补虚药,其次是活血化瘀药和理气药,再次是解表药和平肝熄风药。临证以补益、调肝、调理气血为重,擅用赵炳南教授白驳丸加减治疗,自创白癜风酒浸剂,倡内外合治。
关键词:白癜风;名医经验;张志礼
3
|
0
|
2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05843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15
医论•医案•医话
基于“正气”理论探讨产后甲状腺炎的诊治思路
贲梅杰,赵越,余江毅
DOI: 10.3760/cma.j.cn115398-20190815-00108
摘要:产后妇人生理状态特殊,多气血亏虚及情志异常,皆可损伤正气,导致产后甲状腺炎的发生,故扶正思想应贯穿本病发展始终,临床可结合不同的甲状腺功能分期,从正气亏虚、气滞痰凝证,气郁化火、阴虚火旺证,阴损及阳、阴阳两虚证进行辨证论治,并附验案一则进行分析。
关键词:产后甲状腺炎;正气;瘿(中医);中医药疗法;诊治思路;经验心得;医案
41
|
16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977049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15
仝小林院士三味方萃
黄芪、吴茱萸、黄连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虚寒型)经验——仝小林三味小方撷萃
顾成娟,吴学敏,王涵
DOI: 10.13463/j.cnki.jlzyy.2020.05.002
摘要: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疾病。仝小林院士认为,现代脾胃病,多寒热错杂。长期贪凉饮冷或素体脾胃虚弱是主要病因,脾胃阳气受损,中焦虚寒,脾虚则运化失常,易壅滞积热。吴茱萸味辛,黄连苦寒,辛开苦降,恢复脾胃运化功能,偏寒者加黄芪补脾气。黄芪为合并消瘦、脏器下垂者的靶药,常用剂量为15~45 g,吴茱萸温脾阳,常用剂量为6~15 g。胃热加用黄连,常用剂量为3~9 g,如胃热较重,可配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炎,湿盛加生薏米健脾除湿,如湿更甚,见舌苔白厚腻,加茯苓、生白术利脾湿。
关键词:慢性浅表性胃炎;黄芪;吴茱萸;黄连;仝小林
4
|
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05843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15
临证验案
姚乃礼从心脾论治味觉缺失验案一则
王少丽,白宇宁,倪媛元,刘震,姚乃礼
摘要:味觉缺失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营养状况,现代医学尚无有效、正规的预后和控制措施,多以营养神经类药物对症治疗为主。味觉缺失常见的原因有年老、口腔疾病、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锌元素缺乏等,但抗生素不良反应导致味觉缺失病例临床报道较为少见,中医学认为其属于“舌不知味”范畴。本验案基于舌为心之苗,心气和则能知五味,脾开窍于口,舌为脾之外候,脾和则口能知五谷,且心之本脉系于舌根,脾之络脉系于舌旁,从心脾论治取得疗效。
关键词:味觉缺失;舌不知味;从心脾论治;姚乃礼
36
|
6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977049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15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上一期
下一期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