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扫 描 看 全 文
张福利, 迟明洋, 张健. 叶天士“经气注络,络气还经”理论与临床意义探讨[DB/OL].(2023-09-15)[2023-11-05].http://cccl-tcm.cacm.org.cn/thesisDetails#10.19664/j.cnki.1002-2392.200052
张福利, 迟明洋, 张健. 叶天士“经气注络,络气还经”理论与临床意义探讨[DB/OL].(2023-09-15)[2023-11-05].http://cccl-tcm.cacm.org.cn/thesisDetails#10.19664/j.cnki.1002-2392.200052 DOI:
DOI:
络病是当今社会的常见病、多发病。从《内经》时代开始,历代医家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络病的经验。然而受传统重经轻络、以经统络以及重视疾病向内传变而轻视疾病透转之机等思维的影响,严重影响了络病的治疗效果。叶天士作为络病学说的集大成者,不仅在认识络病病因病机方面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而且还认识到了经络自身固有的循环机制,提出了“凡经脉直行,络脉横行,经气注络,络气还经。”本文即从剖析经络的基本概念、络脉的生理特点及络病的概念,“经气注络,络气还经”的具体内容以及叶氏将络病辨治与卫气营血辨治理论相结合等三个方面的内容来探析叶氏“经气注络,络气还经”的理论内涵,并加以实际应用举例,希望对于当代络病的治疗有所裨益。
络脉络病营气卫气营血
李洁. 络脉文献的整理与研究[D]. 成都: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6.
王新华. 中医基础理论[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35-37.
周水平, 仝小林, 徐远. 络病的基本概念与病理特点探析[J]. 中医药学刊, 2002, 21(6): 724-726.
刘兆麟. 试述营卫学说在寒温辨证中的同一性[J]. 湖北中医杂志, 1981, 3(3): 4-6.
商春爽, 张福利. “透因透用”法治疗过敏性皮炎临床应用[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 24(11): 1644-1645.
梁龙. 中医的顺势思维在治病与养生中的应用[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5, 27(5): 613-615.
吴以岭. 络病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5: 16.
张福利, 刘海燕, 马伯艳, 等. 吴鞠通以“血络”与“气经”病位之异而制络病方心法述评[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9, 27(6): 1146-1147.
常成成, 魏聪, 吴以岭. 脉络学说“孙络-微血管”概念及其临床指导意义[J]. 中医杂志, 2016, 57(1): 7-11.
张砾岩, 李玲. 地龙抗血栓有效部位的提取方法初探[J]. 中成药, 2010, 33(5): 758-761.
0
浏览量
下载量
CSCD
关联资源
相关文章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