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章列表页 >
鼻内针刺联合中药治疗变应性鼻炎伴嗅觉障碍病例报告1例
中国中医药临床案例成果库 | 病例报告
    • 鼻内针刺联合中药治疗变应性鼻炎伴嗅觉障碍病例报告1例

    • A Case Report of Intranasal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with Olfactory Dysfunction

    • [{"title":"鼻内针刺联合中药治疗变应性鼻炎伴嗅觉障碍病例报告1例","chapter":"","content":"整理人:赵晓阳,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耳鼻喉科疾病,Email:yangyangzhao09@163.com主诊人:*刘建华,从事中医治疗耳鼻喉科疾病,Email:ljh4787@ sina.com","result":"该病例报告介绍了一例变应性鼻炎伴嗅觉障碍的患者,通过鼻内针刺和中药治疗取得显著疗效。患者为35岁女性,病史5年,主要症状为鼻塞、流涕、打喷嚏和嗅觉减退。治疗方法包括鼻内针刺和中药内服,针刺主要针对鼻部穴位,中药则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进行个性化调整。治疗过程中,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嗅觉功能逐渐恢复。该病例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变应性鼻炎伴嗅觉障碍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language":"zh"},{"title":"鼻内针刺联合中药治疗变应性鼻炎伴嗅觉障碍病例报告1例","chapter":"引 言","content":"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属Ⅰ型变态反应,为身体对某些变应原敏感性增高而呈现以鼻黏膜病变为主的一种异常反应,属于中医鼻鼽范畴[1]。中医药在变应性鼻炎的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针灸是一种重要治疗手段。鼻内针刺在我科治疗鼻部疾病已近40余年,针刺内迎香穴和鼻丘穴对改善鼻塞和嗅觉下降效果显著[2]。本案患者鼻塞伴嗅觉下降,采用鼻内针刺联合中药治疗,效果良好,随访1年半,未见反复。","result":"变应性鼻炎是Ⅰ型变态反应,中医称为鼻鼽。中医药在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针灸是关键手段。鼻内针刺治疗鼻部疾病40余年,对改善鼻塞和嗅觉下降效果显著。本病例报告了一例患者通过鼻内针刺联合中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随访1年半未见复发。","language":"zh"},{"title":"鼻内针刺联合中药治疗变应性鼻炎伴嗅觉障碍病例报告1例","chapter":"一 病史资料","content":"1一般信息患者女性,65岁,籍贯北京,退休。文化程度:高中。2021年3月3日初诊。初次发病季节:春分。就诊节气:春分。2病史摘要主诉:鼻塞、鼻痒、打喷嚏、流清涕伴嗅觉下降1年。现病史:患者1年前感冒后出现鼻塞,为双侧鼻腔持续性鼻塞,伴鼻痒、打喷嚏、流清涕,反复发作,晨起尤重,遇冷或刺激性气味时症状加重,伴鼻涕倒流,咳吐白痰,伴嗅觉下降,流涕后自觉鼻部干燥,伴咽部不适,咽干,间断声嘶,无头痛,无流脓涕,无鼻出血,无鼻腔异味,无咽痛,无咽部异物感,无反酸打嗝,无咳嗽,无呼吸困难等不适。曾到北京多家医院就诊,考虑为“变应性鼻炎”,给予抗过敏药开瑞坦、外用鼻喷激素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海盐水冲洗鼻腔等治疗。患者自觉鼻塞、鼻痒、打喷嚏稍有缓解,但嗅觉下降无改善。现为求进一步诊疗,遂来就诊。刻下症:嗅觉完全丧失,双侧持续性鼻塞,鼻痒,喷嚏频作,晨起尤甚,讲话鼻音重,流涕后仍觉鼻干,头目昏沉。伴气短懒言,神疲乏力,咽干,声嘶,无反酸打嗝,纳呆,眠可,二便调。既往史:患者既往体健,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史。个人史及过敏史:否认外伤、手术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月经及婚育史:54岁绝经,育有一女。家族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3四诊信息中医四诊:望诊:体态正常,行走自然,精神可,神清合作,面色萎黄,舌淡体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闻诊:语声低微,鼻音较重。问诊见病史。切诊:脉弱。体格检查:体温:36.5℃,脉搏:78次/min,呼吸:16次/min,血压125/75 mmHg。外鼻无畸形,鼻前庭无红肿,鼻中隔轻度左偏,鼻腔黏膜色淡,干燥,双下鼻甲大,中鼻道及嗅裂无分泌物及新生物,鼻咽部黏膜色暗红,未见新生物,咽部部黏膜暗红干燥,双扁桃体不大,会厌无红肿,双声带表面光滑,活动可。4辅助检查过敏原检测:树组合2(柳树/杨树/榆树)浓度0.43 kU/L,霉菌组合1(点青霉/分枝孢菌/烟曲霉菌)浓度0.35 kU/L。5现治疗方案本案患者为典型的变应性鼻炎患者,属于中医鼻鼽范畴。本次发病期间,患者使用外用鼻喷激素、抗组胺药等治疗,效果不佳。","result":"介绍了一位65岁北京女性患者的病史资料。患者主诉鼻塞、鼻痒、打喷嚏、流清涕伴嗅觉下降1年,症状晨起加重,遇冷或刺激性气味时加剧。曾接受抗过敏药、鼻喷激素等治疗,症状略有缓解但嗅觉未改善。患者无慢性病史、外伤手术史、药物食物过敏史,家族无遗传病史。中医四诊显示面色萎黄、舌淡体胖、脉弱,体格检查发现鼻中隔轻度左偏、鼻腔黏膜色淡干燥。过敏原检测显示对树木和霉菌过敏。患者目前治疗方案效果不佳,寻求进一步诊疗。","language":"zh"},{"title":"鼻内针刺联合中药治疗变应性鼻炎伴嗅觉障碍病例报告1例","chapter":"二 诊断信息","content":"1中医诊断中医诊断:鼻鼽,肺脾气虚、湿滞鼻窍证。诊断依据:《中医耳鼻咽喉常见疾病诊疗指南·鼻鼽》。《素问玄机原病式》:“鼽者,鼻出清涕也”“嚏,鼻中因痒而气喷作于声也”。关于鼻鼽病因,在《礼记·月令》中亦有描述:“季秋行夏令,则其国大水,冬藏殃败,民多鼽嚏。”阐明鼻鼽发病与季节、气候、湿度等环境因素有关。中医的诊断多以临床症状表现作为诊断依据,该患者具备典型的鼻塞、鼻痒、流清涕、喷嚏四大症状。辨证分析:本病初起系外感风寒之邪诱发鼻鼽,伴嗅觉丧失。肺主气,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肺气的充实,有懒于后天水谷精气的不断充养。由于脾、肺二脏在气和水液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他们在生理上互相联系,病理上亦互相影响。如脾气虚弱,可致肺气不足,肺失宣降,水湿停聚鼻窍而引起鼻塞、流涕,嗅觉丧失。患者平素劳累过度,日久损伤脾气,脾主运化,脾虚则水液运化失常,水湿内停,循经壅滞鼻窍,故出现鼻塞,流清涕。《诸病源候论》曰:“咽喉者,为脾胃之候” ,《素问·阴阳别论》曰:“喉咽干燥,病在脾土”,脾虚气血生化不足,咽喉咽干。鼻准属脾土,鼻为一身血脉多聚之处,脾虚气血生化不足,鼻窍失养,可见鼻腔黏膜干燥、嗅觉丧失。该患者鼻流清涕后仍觉鼻干,看似矛盾,实因脾气虚,鼻窍失养所致。结合患者舌淡体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脉弱,四诊合参,病位在鼻,病性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辨证为肺脾气虚、湿滞鼻窍证。2西医诊断西医诊断:变应性鼻炎诊断依据:《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22年,修订版)》[3]。患者具有典型的变应性鼻炎临床表现,如鼻痒、喷嚏频作、鼻塞、流水样清涕,伴嗅觉丧失。患者初次发病后已于多家医院就诊,过敏原检测:屋尘螨、霉菌。专科检查见双侧鼻腔黏膜色淡,黏膜干燥。综上症状体征,变应性鼻炎诊断明确。","result":"详细描述了一例变应性鼻炎伴嗅觉障碍患者的诊断过程。中医诊断为鼻鼽,肺脾气虚、湿滞鼻窍证,依据《中医耳鼻咽喉常见疾病诊疗指南》和古代文献,强调了环境因素与症状表现的关联。西医诊断为变应性鼻炎,依据《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患者有典型症状和过敏原检测结果。中西医诊断均明确,为后续治疗提供了依据。","language":"zh"},{"title":"鼻内针刺联合中药治疗变应性鼻炎伴嗅觉障碍病例报告1例","chapter":"三 治疗方案","content":"1干预措施治法:补肺健脾益气,温阳利水通窍。方药:以六君子汤合苍耳子散加减治疗。首诊(2021年3月3日):辛夷10 g,白芷10 g,黄芩10 g,银柴胡10 g,茯苓30 g,生薏苡仁15 g,炒僵蚕10 g,蝉蜕10 g,太子参15 g,细辛3 g,陈皮10 g,木蝴蝶10 g,防风10 g,炒白术15 g,麦冬20 g,石菖蒲10 g。7剂,水冲服,早晚饭后30 min温服。针灸:鼻内针刺内迎香穴和鼻丘穴,每周三次。2医生嘱咐嘱患者注意避风寒,饮食宜清淡忌寒凉,注意生活规律,保证睡眠,适当运动。","result":"介绍了一例变应性鼻炎伴嗅觉障碍患者的治疗方案,包括补肺健脾益气、温阳利水通窍的治法,使用六君子汤合苍耳子散加减的方药,以及鼻内针刺内迎香穴和鼻丘穴的针灸治疗。同时,医生还建议患者注意避风寒、饮食清淡、生活规律、保证睡眠和适当运动。","language":"zh"},{"title":"鼻内针刺联合中药治疗变应性鼻炎伴嗅觉障碍病例报告1例","chapter":"四 随访评估","content":"1诊治经过二诊(2021年3月10日):总体症状较前有缓解,打喷嚏、流清涕减少,鼻涕倒流减少,声嘶好转,仍有鼻塞,嗅觉下降。舌脉大致同前。考虑患者声嘶好转去木蝴蝶,仍鼻塞,嗅觉无明显改善,加用生地黄20 g、路路通15 g、川芎10 g,增强滋阴活血通络作用。14剂,服用方法同前。继续针刺内迎香穴、鼻丘穴,每周三次。三诊(2021年3月24日):鼻痒、打喷嚏、流清涕、鼻塞减轻,遇冷时加重,嗅觉时有时无。纳眠可。舌淡苔白,脉弱。遇冷时症状加重,考虑肺气虚,卫外不固,故加用桂枝10 g、白芍10 g以调和营卫。加用干姜10 g,加强温阳化水的作用。14剂,服用方法同前。继续针刺内迎香穴、鼻丘穴,每周三次。四诊(2021年4月7日):鼻痒、打喷嚏、流清涕、鼻塞进一步减轻,嗅觉好转,仍有鼻涕倒流。纳眠可,怕冷好转,舌脉大致同前。仍有鼻涕倒流,去干姜,加用蜜麻黄6g、浙贝母10 g、诃子10 g,加强宣肺利水,化痰敛肺作用。14剂,服用方法同前。继续针刺内迎香穴、鼻丘穴,每周三次。2疗效转归本患者以纯中医药治疗,予六君子合苍耳子散加减,配合鼻内针刺。服药3个月,鼻部症状基本消失,嗅觉恢复正常,声嘶、咽干缓解,怕冷改善,食欲、二便及整体精神状态均较前有明显改善。停药后,嘱患者注意避风寒,清淡饮食,生活规律,保障睡眠,调畅情志,适当运动,随访一年半未见反复,嗅觉灵敏。本案患者通过辨证论治,口服中药配合鼻内针刺治疗,得以痊愈。","result":"详细记录了一例变应性鼻炎伴嗅觉障碍患者的随访评估过程。患者在经过二诊、三诊、四诊的中药调整和针刺治疗后,症状显著减轻,嗅觉逐渐恢复。治疗3个月后,患者鼻部症状基本消失,嗅觉恢复正常,其他症状如声嘶、咽干等也有所缓解。患者在停药后遵循医嘱,一年半内未见复发,嗅觉保持灵敏。此案例展示了中医辨证论治和鼻内针刺治疗的有效性。","language":"zh"},{"title":"鼻内针刺联合中药治疗变应性鼻炎伴嗅觉障碍病例报告1例","chapter":"五 临证体会","content":"鼻鼽是指以突然和反复发作性鼻痒、喷嚏、鼻流清涕、鼻塞为特征的鼻病,常伴嗅觉减退。本病的发生多为脏腑虚损,正气不足,腠理疏松,卫表不固,使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降低所致。脏腑虚损以肺、脾为主。肺气虚,卫表不固,则腠理疏松,风寒乘虚而入。肺失宣降,水湿停聚鼻窍,遂致喷嚏、流清涕、鼻塞等,发为鼻鼽。如《景岳全书》“凡由风寒而鼻塞者,以寒闭腠理,肺失肃降,则经络壅塞而多鼽嚏。”《诸病源候论》“肺气通于鼻,其脏有冷,冷随气入乘于鼻,故使津涕不能自收。”脾为后天之本,气血津液生化之源,鼻为一身血脉多聚之处,鼻对吸入之气具有瞬间加温、加湿及香臭的功能,这一功能有赖于脾土所化生的气血津液(即清阳之气)上达才能实现。因此脾气虚弱,运化失常,则气血化生不足,清阳不升,水湿不化,鼻窍失养,易致外邪、异气侵袭而发为鼻鼽。同时脾气虚弱,可致肺气虚弱。脾属土,肺属金,脾为母脏,肺为子脏。若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气血化生不足,则“母病及子”所致肺气虚弱。因此治疗上应肺脾同治,一是补肺健脾益气,治其本;二是温阳利水通窍,治其标。本案例主要是因脾肺气虚,水湿内停,邪滞鼻窍所致,方药用六君子汤合苍耳子散加减进行治疗。方中太子参、茯苓、白术、薏苡仁、陈皮以补肺健脾益气,燥湿化痰,治其本;辛夷、白芷、细辛、干姜、石菖蒲以芳香温阳利水通窍,治其标;炒僵蚕、蝉蜕、防风息风止痒,麦冬、木蝴蝶以滋阴润燥利喉开音治兼症。综合全方既能补肺健脾益气,又能温阳利水通窍,充分体现了中医审证求因,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鼻内针刺作为我科治疗鼻科疾病的特色疗法,临床应用近40年,疗效较好。鼻内针刺选用内迎香穴和鼻丘穴。内迎香穴属经外奇穴,与迎香穴隔鼻翼相对,具有开窍醒神,通利鼻窍之功效。内迎香穴位于下鼻甲前端附着区距鼻阈1 cm处,所处鼻黏膜受三支神经支配,即感觉神经(鼻睫神经、腭前神经)、副交感神经(岩前大神经)、交感神经(岩深神经)支配,且所处下鼻甲黏膜前端覆盖涵容量血管的海绵组织及腺体。鼻丘穴位于鼻腔外侧壁中鼻甲前端,外观呈丘状隆突,此处含有丰富的蝶腭神经和筛前神经的末梢(副交感神经末梢)。筛前神经的副交感神经纤维与鼻腔分泌密切相关,针刺该处靶器官黏膜可改善鼻腔黏膜的病理变化,作用较为直接,起效较快。内迎香穴、鼻丘穴位于鼻内,而鼻部多条经脉循行汇聚,阴阳经脉相互交接;且内迎香穴、鼻丘穴外与大肠经相对,又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故针刺内迎香穴、鼻丘穴可疏通经络,调畅气血,宣肃肺气,通利鼻窍。本案患者选用内迎香血和鼻丘穴共12次,留针20 min,每周3次,患者耐受性、依从性均较好,无副作用。变应性鼻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在变应性鼻炎治疗上有独特优势。嗅觉下降是变应性鼻炎常见伴随症状,病程长的患者一般治疗效果较差,西医方面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中广大患者受此困扰。本案例刘建华教授采用鼻内针刺联合中药治疗变应性鼻炎伴嗅觉下降,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体现了中医审证求因,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且鼻内针刺具有操作简便,创伤较小,费用低廉优势,临床上患者易于接受。故整理本案,供同道共同学习讨论。不足之处为随访时间较短,可继续随访,观察远期治疗效果。","result":"详细讨论了鼻鼽(变应性鼻炎)的中医理论基础,指出其发病多因脏腑虚损、正气不足,特别是肺脾功能不足。文章强调了肺脾同治的重要性,通过补肺健脾益气和温阳利水通窍来治疗鼻鼽。案例中使用了六君子汤合苍耳子散加减的方药,旨在同时治疗本症和标症。此外,鼻内针刺作为特色疗法,选用内迎香穴和鼻丘穴,通过疏通经络、调畅气血来改善鼻部症状。刘建华教授的案例显示,鼻内针刺联合中药治疗变应性鼻炎伴嗅觉下降取得了良好效果,且该方法操作简便、创伤小、费用低,易于被患者接受。不过,文章也指出了随访时间较短,建议继续观察以评估远期疗效。","language":"zh"}]
    •   

      网络出版日期: 2024-07-27

    扫 描 看 全 文

  • 赵晓阳,刘建华.鼻内针刺联合中药治疗变应性鼻炎伴嗅觉障碍病例报告1例[DB/OL].(2022-01-01)[2022-03-10].http://cccl-tcm.cacm.org.cn/thesisDetails#10.19879/j.cnki.1005-5304.202002478&lang=zh

    ZHAO Xiaoyan,LIU Jianhua.A Case Report of Intranasal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with Olfactory Dysfunction[J].,

  •  
  •  

0

浏览量

0

下载量

0

CSCD

文章被引用时,请邮件提醒。
提交
工具集
下载
参考文献导出
分享
收藏
添加至我的专辑

相关文章

基于“一气周流”理论探讨小柴胡汤在儿童鼻鼽中的应用
杨佃会针灸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瘫经验
针罐疗法治疗白癜风经验
王雪峰针药并举治疗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
岭南传统天灸对膝痹患者的生存质量影响

相关作者

崔霞
张晶晶
李冠霆
马宁
闫文宏
曾怡瑄
白雪
古玉杰

相关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0